如何對付肌張力?
網誌日期﹕3-7-11
不少中風患者都面對肌張力過高的問題,何謂肌張力?
肌肉本身需要一定的鬆緊度才能發力的,所以即使沒有中風的人都會有一定的肌張力。但肌張力過高或過低,就會出現問題﹕肌張力過高時,肢體會向某個方向屈曲、強直。而肌張力過低時,肌肉則會萎軟無力。合適的肌張力應該是「既可以支持身體,又不妨礙肢體活動」。
針對患者肌張力過高的問題,一般都會以拉筋、使用硬式支架或利用針灸、推拿去處理。這些方法的確可以暫時處理肌張力過高的問題,因為過去已有研究已指出,長時間低重力的牽拉可以將肌肉拉長,而推拿後血液循環較佳,肌肉亦會較之前鬆軟。但奈何治療後肌肉只能放鬆一段時間,每當患者進行用力的動作、打呵欠時,過高的肌張力便再回來了。
那肌張力不正常是否無得救?為何會出現肌張力呢?
這有時是因為近端例如肩膊、腰、髖等地方的肌肉乏力,而其他遠端的肌肉則用力收縮去補償,就會出現肌張力過高的問題。或者用另一個說法,高肌張力是來源於近端肢體乏力(肩、腰髖部等),而遠端、較易控制的肌肉(手指、小腿等)則拼命出力協助,此等力量一出,就掩蓋了其他肌肉的活動,造成中風者常見的「手曲腳直」姿態,完全沒有實際功能,甚至影響步行、抓握等動作。
肌張力並不是肌肉過度有力,反而是肌肉無力的象徵,要改善肌張力,必須由根源著手,找出乏力的肌肉(通常是肩膊、腰髖部等肌肉),再加以鍛鍊,往下的肌肉才不會越幫越忙。
有時會聽到中風患者運動後覺得肌肉「鬆」了,就正是這個道理。因為近端肌肉在活動後得到鍛鍊或喚醒,遠端肢體的肌肉便不用反過來幫忙,更可以騰出來做一些較為有功能的活動。所以肢體在運動後一般是較「鬆」和「好用」,當然要維持這個狀態,還是需要有恒心的去鍛鍊,那是被動式治療所不能取代的,所以我常對病人說「苦口才是良藥」,肢體是你自己的,人們怎都不能幫你去控制它,對嗎?
至於肌張力過低的肌肉,我們可以使用「肢體負重」(weight-bearing)去引發力量。當然其他手法例如PNF都是可以促進肌肉發力的。治療時亦要有耐心,因為肌肉的力量是需要時間去「谷」出來的,而肌肉剛有力時可能連肉眼都未能察覺,或只是一些抖動,未能大到帶全肢體活動,所以需要有耐性練習,亦不必太苛求自己。至於利用肢體負重,尤其是上肢,必須要注意負重量不要過大,並要有足夠的承托(例如支架、氣墊等),以免損害由軟弱肌肉有限地保護的關節。另外,振盪亦有可能會增加肌張力,不過尚待更正式的研究出爐。最後值得一提的是,對於肌張力已經過低的肢體,進行按摩可能會令肌張力進一步下降,所以最好先了解自己的病情,再選擇合適的治療。